說到鬼怪,又怎可不提香港的殭屍,林正英的殭屍片令大家對義莊的形象根深蒂固,營造到恐怖陰森,生人勿近,而東華義莊又的確流傳著一個疆屍傳說。今次我們有幸獲得許可,到訪東華義莊,了解一下這個無疆屍,只有人情味的地方。 東華義莊位於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附近,是現時本港唯一可以提供遺體連棺木存放的地方。現由東華三院營運管理,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先人靈柩、骨殖及骨灰的永久或暫存服務。「環山擁抱,面向大海,微風送爽,鳥語花香」以上的形容,看似我在看樓盤廣告吧,其實這是筆者走在東華義莊的感覺。這裡沒有電影中的蜘蛛網、陰風陣陣,只有一陣安息平靜。什麼鬼怪疆屍,肯定是沒有的。 義莊其實是一種社區服務,源於落葉歸根的觀念。19世紀時香港由英國管治,當時上環近海由草根華人聚居,於俗稱百姓廟的廣福義祠,設立義診大夫為市民治病。但仍很多人病重死去,唯有將屍體運到旁邊、前稱墳墓街的普仁街安葬。可以幻想到該區環境惡劣,及後有名西方記者,拍下照片以「人間地獄」為題在英國報紙報導。英國政府發現後聯同華人領袖建立東華醫院解決問題。而在建設醫院時,由於之前埋葬的屍骨數量眾多,故在西環設立「牛房義莊」安置,是為第一代東華義莊。及後發展至1899年左右不敷應用,遷到現址經營。 當年很多人賣豬仔到外國掘金起鐵路,死亡率極高,客死異鄉。但華人重視落葉歸根,幸得外地華人領袖安排屍體先 運到香港,再等候運回內地。故東華義莊便成了一個中轉站, 靠著員工悉心看管,等待「回家」。東華義莊現時設有2個 大堂、72間莊房、1個骨殖倉。現時有60副棺木長期暫存,最長 的已存放12 0年。縱使如此,落葉歸根,回家仍然是他們的 理念。故他們不會放棄暫存,早前就有一成功例子,來自外國 的一名女士聯絡尋親,他指祖母快要百年歸老,希望子孫從 香港接爺爺回來團聚。這位一九七幾年的先人,最終成功回到 親人身邊,全憑一份堅持和理念。  怪力亂神,鬼故傳說,孰真孰假,無人得知。但反而我們應重視 的,是它們背後乘載著的本土歷史與文化,這些都是屬於香港 與我們香港人的記憶。生活中,總有溫暖燭光,燃亮著我們。*部分圖片由東華三院提供...

香港地鬼故 時代的眼 說到七月十四,總離不開香港地鬼故,區區都有,歷史悠久口耳相傳。中大辮子姑娘、彩虹站荒廢鐵路、九廣鐵路廣告,一代代傳承下去。這些鬼故,反而更像都市傳說,是香港這個城市的集體回憶,地區文化歷史的一部分,更記錄了那個年代的社會面貌。 藍田水妖鬥彩龍 公屋街坊集體回憶 藍田區「水妖鬥彩龍」是街坊集體回憶,亦反映當區發展史。「豚肉窩貼」的Cathy說:「藍田區某日落大雨,藍田邨街坊望出海面,看到有條飛龍飛過,有說是正在打水妖。」在他們搜集更多資料後發現水妖傳說早已存在。由於當年水利基建未成,很多與水有關的災害,水浸、山泥傾瀉,久而久之就傳出水妖傳說。 Cathy續指,藍田邨起到十五座時,政府在在大廈外牆設計了六層樓高的彩龍浮雕,街坊便指是用來鎮水妖。其實看回歷史,這個彩龍浮雕是用以慶祝香港第500座公屋落成。更有趣的是這條彩龍浮雕在上述戰水妖事件後,出現甩磚甩漆。舊時香港經常出現鹹水樓,施工不達標的情況出現亦不為奇。都市傳說的背後,其實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寫照。 屯門水塘鯉魚精 阿媽唔想你出事 區區有鬼故?無錯,我們最新分店位於的屯門亦有都市傳說。屯門藍地水塘近年大受遊客歡迎,湧到郊遊打卡。但風光明媚背後,原來藍地水塘一直流傳「鬼抆腳」鬼故,更有「鯉魚精」都市傳說。翻查紀錄,20年間已有六名小童溺死。Nicky與Cathy笑言,也許是由於常有意外,舊時家長無暇看管小朋友,便以訛傳訛發展出「鯉魚精」等傳說,用以嚇怕小孩防止前去。都市傳說是人們之間的連結,社區大眾的共同回憶。那些年單純、快樂、溫暖的時光,在多少個晚上,是街坊家人的茶餘飯後話題。香港人的文化,在時間長河中漸漸流逝。趁現在,好好珍惜。 豚肉窩貼「豚肉窩貼」是一間專門推廣香港鬼故的小店,兩名店主一直對香港鬼故有濃厚興趣,他們的《香港鬼怪百物語》現已推出十多個鬼故,當中包括屋邨系列「華富邨無臉鬼」,他們亦正設計公路交通系列鬼故。...

每年炎夏八月,除了是陽光與海灘的熱情季節,亦是燭光 處處的農曆七月。家中,媽媽燒街衣點蠟燭、囉嗦著你 不要出夜街,但或許這麼多年來,我們誤解了鬼節。街上 燭光處處似是鬼影幢幢,其實農曆七月的背後好「鬼」 有愛 !  鬼節,即佛教的盂蘭節或道教的中元節,起源說法版本 眾多,但大家都源於一個理念,布施及分享。「泰記壽紙」 的負責人阿泰指,盂蘭節源於佛家故事「目連救母」,相傳 佛陀弟子目連以神通看到其母在地獄中受苦,只好向佛陀 救助,後以功德化解母親的孽,其母終得解脫。鬼節背後是一個充滿孝心的節日,他說:「盂蘭節其實是一個布施、做功德的節日,所以會燒街衣予無主遊魂、做神功戲給百鬼觀賞、派發平安米積功德,整體像一個慈善活動。」 鬼節不是一個負面,陰森恐怖的節日,反而著重的是尊重各方,無論人鬼、陰間陽間,做好事、存好心,就沒有什麼可怕。「盂蘭節氣魄更壯,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∼」。拜祭先人,是給在世者的安慰,亦是對祖上的孝敬。祭祀無主遊魂,是基於愛心及同情,布施的精神,行善積德。燭光處處只為溫暖「人」心。 泰記壽紙由9 0後的殯儀策劃師阿泰創立,與一班年輕好友一起經營,專門承接白事、遺物整理等殯儀服務。生 死有命,阿泰指接觸了這麼多個案, 也不會看破生死,只會看慣生死。 珍惜現在,是面對生死的最好方法。 ...

給我燭光 溫暖人心 蠟燭,平平無奇,細小而不起眼,但當燃點時便帶來光明與溫度,溫暖著人心。華人社會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燭光,祭祀時、七月十四拜祭用的,喜慶時,八月十五團圓用的。用途不同,但同樣傳承著一個信念與價值,溫暖與凝聚。另一方面,蠟燭亦以另一形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,蠟燭散發著香味,香薰蠟燭成為年輕人紓壓與生活品味的良品。蠟燭不再是老套俗氣,無論哪種形式,燃燒起來,就有溫暖著你我的燭光。 來自西貢的香港蠟燭 燃燒著匠人之魂 從前,家中出現的蠟燭,多數是媽媽拜神祭祀。所以小時候每見到燭光,就伴隨著一陣香燭味,年少無知,總是討厭它們。現在,蠟燭反而成為年輕人紓壓與生活品味的良品,融入日常。當你工作累了,點起香薰蠟燭,柔和香氣令你忘憂。原來在西貢這個對很多人的「山旮旯」,藏著一間匠心本地蠟燭品牌。BeCandle成立於2012年,位於西貢心臟地帶,集香氣產品工廠以及創意實驗室於一身。所製作的香薰蠟燭、室內擴香、香薰噴霧、精油和線香等各樣產品,其概念、技術和物料,均蘊含一種挑戰常規的力量。無論是工藝、環保和社區,也是他們關注的事。可以說是在地做事,做實事。 BeCandle以醇厚工藝,人手生產並創作限量的香氣產品。生產過程採用歐洲生產的上乘香薰精油、植物及大豆蠟,並灌滿人手吹製的玻璃瓶內。品牌多次與本地及國際品牌合作,每次合作、每件產品,均反映團隊引以為傲的創意,致力製作點綴空間的香氣藝術品。BeCandle的蠟燭工藝,以人手製作,當中的匠人之魂,為蠟燭給予另一種意義。我們認為每論是哪種燭光,傳統與現代也能溫暖人心。 BeCandle新界西貢 萬年街102號, G/F        ...